那佳轻舒一口气,放松了很多,说:“听师兄这么说,我心里释然了很多,非常感谢师兄。其实不仅仅是父母,生活中还有好多事,好的、坏的,善的、恶的。我可不可以这么理解,不管是善,还是恶,都是相对的,都不是绝对的。不要把善或者恶绝对化?”
“是的。《金刚经》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无论是善,还是恶,都是一种相,都要破除。当然这么讲,并不是说人可以善恶不分,而是说人要努力行善,对于不好的,要知道它的形成是有原因的,也存在向善转化的可能。”法师讲。
“我还有一个疑问,就是生活中很多时候,善行未必有善报。大家都抱怨好人没有好报,这该如何解释呢?”那佳问。
“现在人们都比较急功近利。真正的善是因上的善,而不去苛求果上的善。”法师言简意赅。
那佳的心灵似乎受到启蒙,产生某种震颤。继而,她又发出灵魂追问:“人为什么活着?”
“人生来不是为了受苦或者享乐的,而是为了完成自己的使命与责任的,我们来到这个世界,要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生命状态,帮助更多人,创造更美好的世界。这就是我们来到这个世界的使命。生命不仅仅属于自己,还属于过去,属于未来,对过去的人充满感恩,对未来的人负起责任,就会找到自己应该做的事。”
这段话平易直白,那佳若有所悟,人活着是为了完成自己的使命的,那自己的使命是什么呢?这个问题值得深思。
那佳想起平时路边被游说加入基督教的经历,又问:“我走在路边的时候,总是碰到有人跟你说话,想让你加入基督教,佛教与基督教有何不同呢?”
法师讲“基督教让你相信有个上帝,你的行为由上帝来评价,让你对上帝产生依赖性。佛教则不同,你的行为是由你自己决定的,是让你相信自己,是让你去除依赖性,增强你的独立性的,大乘佛教讲人人皆可成佛,我想这是两者最大的区别之一。”
那佳点头表示深深赞同,她潜意识里不相信有一个上帝存在,她相信自己,但是在遇到基督教教徒游说时也不知道如何反驳,今天法师说出了她想说的话。
“假如我想修行的话,必须要出家吗?”那佳继续问。
“人生就是一场修行,只要你想修行,处处都是道场,出家只是修行的方式中的一种。事实上,一个彻悟佛法的人,一定是入世的。”法师回答。
“对于像我这个的一个初学者,要读佛经的话,该从哪一步佛经开始呢?”那佳说。
“读哪一部佛经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懂得义理。实际上,文字也是一种相,也是需要破除的。我国历史上的禅宗就讲不立文字,直指人心。你听说过六祖慧能吗他就不识字,但是他懂佛法懂义理。他讲要外不着相,内不着空。如果你开始读的话,《金刚经》、《六祖坛经》、《楞严经》、《法华经》都可以。”
“如果学佛的话,是不是必须不吃rou啊?”那佳想起心爱的牛rou火锅,真真是难以割舍。
“遵守戒律要懂得灵活,要有智慧,要恒顺众生。不能因吃素而与世人产生矛盾、烦恼,彼此都不好。应耐心、善巧地讲说素食对身体健康和其它方面的好处。一时讲不通,可以吃rou边菜、三净rou,什么是三净rou?就是一、不见,眼不见它被杀时的情景;二、不闻,耳不听它被杀时哀叫的声音;三、不疑,它之死不是为我而杀,或者暂时吃非三净rou,同时好好祈求三宝、忏悔业障,更加改过迁善、善待亲人,渐渐化导。因慈心和智慧而吃素,也要以慈心和智慧善待亲人。”
那佳倾心聆听着,抬眼向天空望去,祥云万里,惠风和畅,有一种豁然开朗之感。已到归去时分,那佳欲离去。法师再次开口:“居士,临别我再多嘱咐一句,佛法是药,而不是知识。专治人生种种苦痛。世人多把它当作知识、学术来研究,都是不解其意不得要领的。”
那佳道谢,双手合十,与法师辞别。
这次佛寺之旅收获颇丰。那佳心里对生父虽然还没能做到冰释前嫌,但怨念也没有那么深了。人不能为了怨念而活,不能为了报复而活,那样格局太小。自己童年的经历虽然很波折,但是法师说对父母要“不观过”。不观过的重点不是对方有没有过失,而是自己心里把什么放在主要位置,她想,她生父虽然把她送了人,没有尽到养育的责任,但至少他给了自己生命,这点她还是要感恩的。
同时,那佳开始思考,自己活这一生是为了什么?法师讲人活着是为了完成自己的使命与责任,那么自己的使命与责任是什么呢?那佳一直秉信的座右铭是“经历是一笔财富。”如果童年的这段有着些许悲惨的经历带给自己的不应该是怨恨,那么从积极的意义上讲,这段经历带给她的该是什么呢是推己及人,是对有着同样经历的孩子的感同身受,是帮助更多的同样经历的孩子走出童年的Yin影,拥抱更加阳光灿烂的人生!想到此,那佳好像获得了某种力量。
如是想,那佳有了一个初步的想法,她要去做公益,帮助和她一样经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