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赫举手示意,得到主持人允许后开始讲:“我的硕士研究题目是关于赫拉克利特的,所以就从赫拉克利特与巴门尼德的异同来谈一点我的看法。我们知道赫拉克利特也是与巴门尼德同时代的人,他俩也可以说是开创了后来的西方哲学两大流派,一个是自然哲学流派,一个是形而上学流派。我们都知道赫拉克利特的一句名言,就是’一个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他的哲学主旨是万物皆变,我们处于多样化的世界,无物常驻。他以火为本原,将世界的多样性统一于一种变动不居、能变生各种异质事物的具体物质。他们两人在思想上具有一种复杂的关系。以往国内学者往往过分强调二者之间的对立,而忽略了他们之间的同一。实际上,当时巴门尼德的主要对手是米力都学派,而赫拉克利特由于采用了一种复线的立场,所以他恰恰构成了米利都学派和巴门尼德之间的一个居间人。在某些方面,比如火本原说,他与米利都学派是一脉相承的,在另一些方面,比如逻各斯主义,他却与巴门尼德更加接近。”
轮到皓书发言了,他说:“听了大家的发言,我受益匪浅。我是研究国际伦理的,从逻辑这块,从亚里士多德对巴门尼德的存在,或者称柏拉图的理念这方面,谈谈关于存在的哲学是如何演化为关于实体的哲学的。通过前面几位同学的发言,我们大体了解了古希腊实在论哲学的基本特点,那就是把抽象的理念当作真正实在的东西,而把感**物当作一些既存在又不存在的过眼云烟。到了亚里士多德这里,我们知道亚里士多德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同时他也是实在论哲学的推进者。当时,他为了调和柏拉图的理念论与德莫克利特的原子论,其实,德莫克利特与柏拉图虽然在表面上针锋相对,但是二者在实质上仍然有某些异曲同工之处。无论是原子还是理念,说到底都是一种抽象思维的产物,而不是感觉经验的对象。所以有人说,德莫克利特的原子和柏拉图的理念一样,其实都不过是摔成碎片的巴门尼德的存在而已。亚里士多德敏锐地发现了原子论和理念论之间的这种同构性,创造了更高水平的实在论哲学。
既然这样,我们就必须首先对’存在‘这个概念下定义,即说明’存在是什么‘。怎么下定义呢?亚里士多德发明了一种方法,就是’种加属差‘。什么叫做’种加属差‘呢?我举一个例子来说明,比如要对人这个概念下一个定义,我们首先找出人所属于的那个种类,这就是动物,人是动物这个更大种类中的一个属。但是动物中除了人之外还是许多其他的属,如牛、马、狗等,人和这些其他的属之间有什么根本性的差别呢?这个根本性差别就在于,人是有理性的动物,而其他动物则不具有这个特点。这就是人和其他动物之间的属差。所以我们就根据’种加属差‘的方法对人下一个最简单的定义,即’人
第16章 )相反,西方存在论自巴门尼德以来就处于痛苦的执着、追求、操心和烦神之中。如巴门尼德的“ 存在” 本身虽然被说成是“静止不动” 的, 但它与“思维” 又是同一的,而这种同一性是由“ 逻各斯” 来保证 的 ; 所以为了捍卫这种静止的立场, 他的学生芝诺不惜否定日常经验的常识,下最大的工夫来搜求各种逻辑证明,比如对运动的四种反驳及对非存在的反驳。”
我们知道,亚里士多德是一位形式逻辑的创立者,在他的哲学里充满了严谨的逻辑精神,这一点他与柏拉图不同,柏拉图的哲学是那种富有诗意的独断论。过去的哲学家们虽然多次谈论过存在,但是却从来没有直接追问过存在是什么,巴门尼德也并没有明确告诉我们存在是什么,他最多只是描述了存在的一些特征,比如不生不灭、独一无二、不变不动等,柏拉图和德莫克利特充其量也只是回答了’什么是存在‘而没有回答’存在是什么‘。而从逻辑上讲,’是什么‘的问题始终都要优先于’怎么样‘的问题。亚里士多德抓住了问题的关键,他一上来就追问’存在是什么‘。
陈彬示意发言:“我是研究中国哲学的,所以我想谈谈中西方关于本体论、存在论方面的差异,我查阅了一些论文,我认为陈村富先生总结的很好。中国严格意义上 的本体论,就是形而上意义上的本体论就是贵无论。而这与西方“本体论”,也就是存在论,直接就是崇有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然而, 更为深刻的差异却在于, 中国贵无论通向了一种无知、无欲、无为、无我的自然主义和虚无主义,西方的存在论却包含着一 种人为的能动创造的自由主义和人本主义 ,以及作为其异化形式的神本主义。当老子提出“天下万物生于有, 有生于无”这一命题时, 中国人的基本人生态度就已成定局, 即虽然有成败、有苦乐、有盈虚、有高下, 但人生最终什么意思也没有, 所以最聪明的是做生活的看客:’致虚极, 守静笃,万物并作, 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 各归其根, 归根曰静, 是曰复命, 复命曰常, 知常,曰明。 ‘( 《道德经》
数,后来到柏拉图时发展为理念论,巴门尼德也因此成为希腊形而上学发展的重要接力手。大概就是这样,欢迎大家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