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司会审,自有一套流程,非常严谨。
先帝的内侍姓刘,这位刘内侍既然敢告发当今,不付一点代价肯定是不行的。
不然日后动不动有人告发这个告发那个,那朝廷还不乱了套。
于是,八十大板下去,若非慕容昭在背后保他,他就算能熬下来,恐怕也活不了几天了。
而刘内侍招供的内容也出人意料。
他不仅说明了当时永泰帝弑父的情况,还提供了另一项证据,就是在动手之前,永泰帝其实已经买通太医,在先帝平时服的药当中做了手脚。
这样看来,他岂不是早有篡位之心,并且之前就在采取行动。只是不知道被什么事给激发了,才提前动了手。
根据刘内侍口述,这药不是毒,看上去和真正的药方也差不了多少。只是某种药材上做了些调整,不然也不会瞒过其他人。但是,就是那一点点差距,日子久了,也会对先帝的身体造成影响,至少耗空了先帝的元气,一点点掏空了他的身体。
按他的说法,众臣也能猜到永泰帝这样做的原因。
若对方所言为真,这种方法毫无疑问对永泰帝更好,因为细水长流,不会留下什么证据。完全符合永泰帝的一贯作风。
刘内侍言之凿凿,于是三司派人去传唤当年那位太医。
偏偏当年的太医在先帝去世之后,就已经告老还乡,还带着全家都离京了。这下谁也不能证明他是胡乱攀咬还是确有其事。
于是,慕容昭又派人去那太医老家查询,得到的结果是那太医全家都死了,而且数十年前就死了。
据说是在回乡途中,被山匪所杀,全家老小,一个都没保住。
看似证据断了,实际上这反而更让大家坚信了心里的猜测。
朝中不乏聪明人,而越聪明的人想得越多。
哪有这么巧的事。一个普通太医,先帝刚刚去世,就要告老还乡?而且,为了子孙的前途,留在京城,把子孙送进太医院不比在乡野之地强,为什么非要全家都一起回乡?莫不是在这会碍了谁的眼。
在京城待得好好的没出事,偏偏回乡途中就出事了?这分明就是杀人灭口。
于是一下子,永泰帝的嫌疑又变大了。
但这太医死了,事情又陷入了僵局。
说到底,还是没有证据,没有证据证明先帝的死因,就算大家心里都有猜测也是没用的。
谁知,在众人眼里,一贯低调,除了女儿同昌公主死的时候发作了一回,其他时候都安安静静的庄太妃,居然开口说了一个震惊世人的消息。
她说,先帝当初在自己身体越发不好的时候,就留下了一道旨意,这道旨意的内容只有苏后一个人知道。而苏后早就预感到自己的死亡,于是临终前,将此事告知了她。
先帝当年去的突然,而永泰帝的行动太迅速,一举登上了皇位。于是那道圣旨就从母子两的保命符变成了催命符,苏后不敢将它拿出,所以一直还放在它原来的位置。
众人对此事都很吃惊。不过,这圣旨如果确有其事,那么永泰帝为何会突然加快行动也就有了解释。那么这案子也能盖棺定论。
最重要的是,有了先帝的旨意,永泰帝变成乱臣贼子,宁王殿下登基也就更加名正言顺了。
在庄太妃的引导下,众人一起去拿这道圣旨。
这圣旨藏的地方倒是很独特,居然就在含元殿的匾额后面,大臣们每日上朝抬眸就能看到的地方。果然,最危险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
在众臣的见证下,大家一起观看了这份圣旨。
这圣旨看上去就有些年头了,绢布都有些泛黄,但上面的字迹还能看清。
数位老臣都能证明是这确实是先帝亲笔,盖的也是先帝玉玺,断断做不得假。
而这圣旨上的内容,很多人其实也猜到了。
先帝封嫡子慕容昭为太子,亦是国之储君。写明了若自己有任何不测,就让嫡子登基,让苏后以太后的身份摄政,辅佐幼子。同时还安排了四位辅政大臣去辅佐年幼的太子。
这份圣旨可以看出先帝的一片爱子之心,桩桩件件为他做好了打算。
赵王当场痛哭出声,跟着很多老臣也跪地痛哭。
哭先帝之冤今日终能昭雪。
慕容昭看了,想起父亲生前的慈爱,也忍不住也落下泪来。
这份圣旨的存在对慕容昭是再好不过,但是却无疑将永泰帝推入一个无比尴尬的情况。
看这份圣旨,大家就明白先帝临终之前,已经放弃了长子,准备改立幼子。
那么刘内侍所说的话,真实度就变得很高了。皇位的吸引力大家都明白,永泰帝若是为了皇位奋力一搏一点都不让人意外。先帝的死十之八九和永泰帝脱离不了干系。
于是,有了先帝的圣旨,再加上慕容昭的权势,不管大臣们心里到底怎么想,事情都已经注定了。
被永泰帝夺走这么多年的皇位,最终还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