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凡背着手在书房中踱步,将所有可能会发生的事都要考虑进去,然后想好应对的法子。目前最棘手也是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果真怀孕了,没有刘一正在,如何保林墨竹和孩子的安全?
找宁王借大夫?还是写信让刘一正进京?
都不可行。
杨凡摇了摇头,就在他难办之际,他忽然想起一件事。他快步走到书架的一角,伸手将一个木盒子从架子上拿下来,打开。这是一盒放着各种药品的盒子,里面摆满了瓶瓶罐罐,杨凡在角落里找到他要找的那个锦囊。
这个锦囊是当时他和林墨竹启程来京城时,刘一正给的,让他们如果在京城遇上了麻烦就打开。之前杨凡和林墨竹都没太放在心上,时间久了都差点忘记了。现在杨凡是真不知道该怎么办,死马当活马医,打开锦囊看看里面放的到底是什么。
拉开锦囊的口,杨凡发现里面竟就放了一张小纸条。疑惑地拿出纸条展开,是一行熟悉的字体,刘一正的笔迹--
拿着这个锦囊去帽儿街西平药铺找一个叫陆华的人。
帽儿街西平药铺?陆华?
杨凡猜测这个人应该是刘一正的故人,又是去药铺找人,难道也是个大夫?杨凡眼睛一亮,顿时觉得自己找对了方向。这么一想,杨凡就有些坐不住了,他带着锦囊起身出了书房。刚好看到春花从他们卧室走出来,就问道:“墨竹醒了吗?”
春花摇了摇头,小声回复:“夫人还在睡。”
杨凡点头,吩咐道:“你让秋月炖点鸡汤,等墨竹醒来让他喝点。我出去一趟,如果墨竹醒来问我,就说我有事出去一趟了。”
“是,老爷。”
杨凡和刘大勇问了好几个人才找到了这条叫“帽儿街”的小胡同。挨着城墙根边上的这个不起眼的小胡同,路面只有六尺宽,只能过一辆马车。小胡同两边都是住宅,一直走到快尽头的地方才看到有个小铺面,门口的匾额上正是写着“西平药铺”四个字。总算找到地,杨凡从马车上跳下来,走了过去。
这个药铺也就二十来平米的面积,四面都是高耸到天花板的药柜,一个伙计模样的年轻人坐在柜台后面,正无聊的拿着鸡毛掸子扫尘。看到杨凡进来,那伙计抬了抬眼皮,懒洋洋问:“客观要买什么药啊?”
“请问,陆华先生在吗?”
“你找谁?”伙计以为听错了,再次和他确认。
“我找一位叫陆华的人的。”
伙计懒懒扫了杨凡一眼,回道:“你找错了,我们药铺没有叫这个的。”
杨凡迟疑片刻,从怀里掏出那个锦囊:“有人让我拿着个来这里找一个叫陆华的人。”看到杨凡手里的锦囊,伙计一个激灵,清醒了。他接过杨凡手里的锦囊仔细看了看,然后和杨凡说了句:“你跟我来。”就推开药铺一角的小门,率先走了进去。
杨凡跟着他走进小门,门后是个小院子,院子里许多木架、箩筐,还晒了许多草药,和刘一正的院子极像。院子里正在晾晒草药的两个小童看到伙计,都恭敬的喊了声:“少爷。”杨凡这才知道这个粗布短衣打扮的和伙计无二的年轻人竟然还是这个药铺的主人家。年轻人带着杨凡走到厢房门口,让他在门口等了会儿,自己拿着杨凡的锦囊先进去了。过了一会儿,门重新打开,年轻人站在门后对杨凡道:“进来吧。”
杨凡走进去,发现这是一间书房,满屋子的书架上满满当当的书籍。靠着窗户的位置摆了一张书桌,一个人站在那看着他。那是个看上去四十多岁的男人,面目和蔼,又续了一把胡子,看上去颇有股仙风道骨的气质。
年轻人带杨凡进去后就退了出去,顺带还把门给关上了。
杨凡拿不准这个中年男子是谁,只好拱手行礼,“在下杨凡,见过先生。”
那中年男子朝他点点头,拿着杨凡带来的那只锦囊,问道:“你是在哪遇上他的?”
虽然没指名道姓,杨凡也明白他问的是谁,就回道:“赤湖郡抚远县,现如今刘老在那还开了一处药堂。”
中年男子有些意外,问杨凡:“他一直在抚远县?”
“是,有三年了。”看这人应该和刘一正是极亲近之人,杨凡就说了些刘一正的状况。当说到刘一正住在锦绣山庄,收了林家兄弟做关门弟子后,那中年男子忍不住摇头失笑:“还真是他的风格。”
说完,他再次抬头看着杨凡,问他:“既然你能拿着锦囊来我这,是有何难事需要帮忙?
”
杨凡闻言,便把事情和他说了。中年男子听完,颇为意外的看向他,脸上的表情越发柔和:“你等我下,我与你一道去你府上,给你夫人再把把脉。”
杨凡一喜,又是拱手一个礼:“多谢先生。”
“不用多礼。我姓刘,单名一个平字,是陆华的师兄。既然你是师弟的晚辈,那就叫我伯
父吧。”
杨凡闻言一愣,这才反应过来,原来“陆华”是刘一正的名字,心中不由有些好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