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臣们不傻,自然知道这种无根无据的谣言在京城传开,八成是有人搞鬼,但老百姓不知道。
老百姓就是吃瓜群众,别人说得头头是道,他们便也信了,尤其这事放到龙椅上那位前科累累的皇帝陛下身上,又显得更合理了,毕竟这京城谁不知道的,他们的皇帝就是个沉迷声色的人呢?
连隐炼倒是不怕谣言,反正他身上什么担子没有,多挑几件事也无所谓,但头疼的事还在后头。
就像聂临风说的,列人国根本就是贼心不死,“听说”了他们王子失踪的事,新王现在非常愤怒地要求大易交还王子,否则就接着打。
他们甚至把这消息透给周边的小国,说是大易抓了他们的王子逼国王出手,这是要找个借口赶尽杀绝呢。
其他国家不知道事情的真相,一听这事就恐慌起来,如果大易的皇帝真的那么残暴,那么现在是列人国,下一个又会是谁?
谁都担心这刀最终会落到自己头上。
有些沉不住气的,已经有点支持列人国的意思了,但大多还是静观其变,想看看易国的应对。
但公伯和新就好像一夜之间从京城人间蒸发了似的,人是在易国地盘失踪的,易国交不出人,只要列人国一口咬定是易国在背后搞鬼,他们解释再多也没用。
于是朝议这两天的风向,从一开始的怎么应对谣言,逐渐吵成该不该打的问题。
打仗到底不是什么好事,尤其对当地的人民来说,这完全就是灾难,所以朝中主和派官员不少,大多认为这件事还是有转圜的余地,没必要动干戈。
主战派又觉得这样太憋屈,大易并不弱,列人国都干明目张胆把锅扣到他们头上了,还跟他们议和,这完全是引狼入室,就该打一顿教训教训。
这事反正两边都占理,连隐炼听他们吵得头都大了,偏偏聂临风这时候又忽然哑巴了,对这件事完全没发表意见的意思,就由着大臣们吵。
在公伯和新失踪的第三天,连隐炼终于没忍住去找了聂临风。
彼时他正在屋里看折子,听说连隐炼找上门来了,也没放下手里的工作,只是冲他点了一下头,又把目光放到工作上去了。
“你怎么还这么悠闲。”连隐炼刚下朝不久,现在脑子里还是大臣们一句又一句“陛下三思”。
其实百官以前说的一般都是“王爷三思”,毕竟那会连隐炼就是个吉祥物,但最近摄政王有点放权的意思,他们也不傻,面子还是给足了,明明是该问聂临风的事,嘴上还是要对着连隐炼喊,喊得连隐炼头都疼了。
聂临风合起手上的折子,又拿过一封看起来,问道:“我看起来很闲?”
“不是闲。”连隐炼有点无辜,聂临风现在做的本来可该他做的,“他们那么吵,你就没准备发表一下意见?”
聂临风抬眼看向连隐炼,“你希望我发表什么意见?”
连隐炼噎住,嘴张了张,又不知道说什么,他怎么感觉有个套等着他呢?
“打,我们现在不占理,就真的遂了愿列人国的愿,不打,又委屈,你觉得应该怎么做?”
连隐炼被噎住了,他是皇帝,现在还是跟摄政王在讨论这事,要真讨论出个什么结果,基本就算一锤定音了,到时候还不知道会造成什么后果呢。
想到这他头都大了,压力也很大。
他果然就不是当皇帝的料子。
“我也不知道。”连隐炼瞬间泄气。
“你若有想法,便听你的。”聂临风淡淡道,“你是皇帝。”
“我不知道。”连隐炼还是摇头,心里那杆秤摇摆不定。
他就受不得委屈,这要换了是自己的事,他肯定就想着打回去了,但一想到那些百姓,又有些不忍心。
列人国这些年跟大易征战不休,苦的都是他们,死的是大易的将士,为了安抚自己的小脾气,上下嘴唇一碰就把这些人推进水深火热里,他做不到。
聂临风拿着折子坐在旁边看,目光却抬起落连隐炼脸上流连,眉眼间笑意渐浓。
连隐炼这性子也不是一天两天了,以前他随军出征,小东西总会红着眼睛跑去御书房,求先帝不要出兵。
先帝并不算是个温和的人,在位时攻打过很多国家,大易的国土在那段时间扩大了不少,对此朝上的声音跟现在差不多,有觉得好,也有觉得不好的。
聂临风的父亲作为易国的大将军,先帝说打,他便领旨照做,带兵出征是常事。
聂临风作为他的儿子,也是打小就被教导怎么领兵作战,而且秉着“看书不如实践”的教育方针,从他稍微有点气力开始,每次出征都会带上他。
对于这件事,聂临风倒没觉得有什么,他也的确从中学了很多东西,唯独让他觉得心里不大舒坦的只有他的小皇子。
每次出征前连隐炼就又哭又闹的,皇上哄不好,皇后也哄不好,只有聂临风进宫陪着才好。
每次出征,连隐炼都会这样“骗”他进宫,盯着他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