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吧,那我参与。”
“不是?”
“a级,还不错。”
首先还是依靠内部进行核裂变反应。
他是核磁专家。
王浩带着思考召开了第一次会议。
王浩召集人手成立了十几人的研发小组,他担任研发小组的负责人,汤建军则是研发组的特邀专家兼任副组长。
汤建军听罢眼睛都亮了,他理解的‘技术成熟’就是完善核聚变的容器,也就是制造出以金属超导材料为基础的f射线。
会议的核心就是说明研究内容,让几个核磁领域的专家去讨论内置磁场的设计方案。
王浩愣了一下,很干脆的把手抽回去,还嫌弃的甩了几下,纠正道,“汤院士,不是核聚变……”
研究,正式开始。
【研究项目名称:横向反重力场内置磁场发生设备制造强湮灭力场。】
这代表了对于汤建军的重视。
王浩道,“这个研究需要你的帮助。”
f射线发生装置,就是核聚变的完美容器。
【任务三】
这就是研究方向。
……
现在他们以金属超导材料为基础,制造出的直流反重力场强度已经达到,若是向乾生所说的‘新技术’能行,直流反重力强度就能超过15,也就能顶替高压混合材料。
“其实我也想做核聚变的研究,但现在基础还没打好。如果要确定项目……等技术成熟以后吧。”
“——?”
新的研究核心是汤建军以及其他核磁领域的专家。
王浩犹豫着给了个答案。
“对。”
另外,材料也非常重要。
黄宏军,量子物理方向的学者,代表国内专家团参与过欧洲粒子对撞实验,并有一系列的研究成果。
汤建军顿时来了兴趣,“你们的意思是,这项技术能让空舰飞行器做到隐形?”
反重力性态研究中心也有核磁专家,但磁力设计研究方向上,就赶不上汤建军专业了。
研究中心还有好多其他的人才。
内层,还是要有抗高热的材料或设计。
比如,材料组的赵家盛,原来就是超导材料领域的顶尖学者,在科学技术大学担任三级教授,能算的上是‘储备院士’。
就像是超导储能技术、超导电池的研发,只要不存在难以跨越的技术难关,研究制造就不需要太长时间。
【灵感值:0。】
不过,汤建军是专业对口。
汤建军语气有气无力。
何毅是研究中心的主任,参与了一系列湮灭力场技术研究,还以此拿到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绝对要比汤建军有地位。
此外能量传输上也需要抗高热、抗湮灭力场作用的材料,两个方向入手都必须研究升阶材料才能达到标准。
“说说吧。”
王浩就和何毅一起说了一下,何毅还重点提到了技术的重要作用。
汤建军确定了参与以后,还不忘继续问核聚变的研究,“不过,王院士,你可要先和我说说核聚变,到底什么时候做这个研究?”
汤建军就像是泄了气的皮球,一下子就没了精神,“不是核聚变,找我干什么!”
这就达到了目标。
‘容器’可不止是强湮灭力场薄层,还需要外层的抗高热、高压性能的材料,强湮灭力场不可能吸收所有的能量,大部分能量还是要转化为功率的,正常应该设置在中间层,起到阻拦高热传递的作用。
“做个小研究。”
在成立了研究小组后,王浩也建立了科研任务——
这样一则能继续研究f射线发生技术,二则也可以为进行更强烈核聚变反应打好基础。
虽然汤建军有科学院院士的头衔,实际上,放在反重力性态研究中心,要担任技术组长也不容易。
后续,再慢慢改善、修正。
王浩只要把握大方向就好了,他要做的事情是让大家一起讨论,并找出设计的问题再去修正,只要能完善磁场发生设备的设计,就可以
‘技术成熟’的另一部分,就是升阶材料的研发。
因为,人才太多了。
“这个研究相对容易,只是布置磁场,能建立任务说明研究是可以完成的,那么接下来的工作就是设计了。”
有了容器技术和材料两方面的基础支持,到时候,再去研究可控核聚变技术绝对是事半功倍。
汤建军研究了十几年的托卡马克装置,对于电磁、磁场领域的设计,不是一般学者能够相比的。
后来加入研究中心的学者,每一个都有一定的名气,各自领域的能力水平并不比人差。
实际上,王浩所说的‘技术成熟’,可不仅仅是‘容器技术’,即便是‘反应容器’已经有了,还需要在‘容器’内做核试验收集数据。